现代特色农业成为榆林可持续发展新支柱
发布时间:2012-09-22
榆林在能源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特色农业正在扎实而迅疾地引导当地单一能源经济跨越资源型转型发展阶段,八百里“大漠”有望成为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稳步走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起跑线。
如今到榆林,看到的场景和老百姓乐于介绍最多的话题,不是煤炭和油气开发,而是现代特色农业这个关系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将建设陕西省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与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晋陕蒙区域中心城市作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形成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建成陕西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榆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均占有耕地5.6亩,居陕西省第一,农业生产具有蓝天、净水、无公害、日照充足的特点。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榆林具备了工业辐射带动和反哺农业发展的条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经济基础。资料显示,仅2008年,榆林各级财政投入“三农”就达48亿元。近几年,榆林每年把新增财力的30%用于农业农村建设。
“对榆林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分依赖能源化工产业,尽快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说,“已经走在前列的现代特色农业正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走好的一步棋。”
据调查,近几年来,榆林市形成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3个政策性文件和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红枣、羊子、油料7个主导产业的专题规划,形成了850万亩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成了马铃薯、春玉米、玉米杂交制种等6个国家级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大漠蔬菜、优质油料两个陕西省优质生产基地,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41个。
今年,榆林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粮食产能建设,重点实施了玉米、马铃薯“双百万”高产集成技术推广和小杂粮建设5大特色基地、推广10个优良品种、推广5项抗逆高产集成技术的“515”工程,粮食生产可望创历史最高纪录。山地苹果、设施水果实现了零星种植到大面积推广的重大突破,分别达到3.69万亩、0.5万亩。尤为可喜的是,该市开始在定边县白泥井镇3万亩瓜菜生产基地打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能源化工产业是榆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蓬勃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则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榆林市市长陆治原说,榆林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建成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20家,其中陕西省大地种业有限公司和清涧县巨鹰枣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618个,合作社会员人均增收400元以上。提升一村一品示范村20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2个、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各类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和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一五”以来,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6520元,同比增长27.5%。
“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粮油菜、肉蛋奶供应。只有实现本地农产品的充分供应,才能真正把物价稳定住,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榆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榆林市农业局局长王宏岩介绍,“榆林有1430万亩可耕地,常年种植的920万亩,还有500万亩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按照“高产创建、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思路,榆林先后在不同地域的5大类农作物上开展了高产创建活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油料、蔬菜等农作物创造了41项全国高产纪录,超世界先进国家单产水平,创造了一个个农业生产史上的奇迹。
查阅榆林近几年农业发展记录,该市连续8年实现了粮食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由“十一五”初的105万吨,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65万吨,增长56.7%,2011年达到172万吨。望眼遍布大漠的蔬果业大棚和生机勃勃的农作物,人们不得不相信榆林市确定实现粮食产量200万吨的目标,既是令人鼓舞的,又是可行的。按照这一目标,榆林正在努力成为“陕西第二大粮仓”,形成能源化工业与现代特色农业两翼齐飞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