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勇于担当有作为,俯身实干出成效

发布时间:2021-02-24

佳县乌镇张家沟村第一书记樊新春工作纪实

     “张家沟一日不脱贫,绝不离开张家沟”这是樊新春任职时的铮铮誓言,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2019年4月,面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时节,樊新春毅然决定担任驻佳县乌镇张家沟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职责。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了解农村的乡土人情,深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凭借在农业农村系统十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抱着“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的工作态度,立足张家沟,为贫困户和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勇担当,有作为,俯身干,出成效,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村民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张家沟村村民亲切地称他为“黑脸包公”、“好书记”,张家沟村委会为驻村工作队赠送“思民生、解民难、做实事、暖民心”锦旗,被佳县县委、人民政府评选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也被榆林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局系统“先进工作者”,被榆林市委组织部和市扶贫办评为“榆林市优秀第一书记”。

  一、立足村情,理清扶贫工作思路

  在樊新春接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他带领扶贫工作队成员主动开展走访调研,积极了解村情现状,着眼发展谋划。张家沟村位于乌镇北3公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区,年降雨量500mm左右,属半干旱气候,山高沟深,村民生活靠天吃饭,基本凭“一只猪、三只羊、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所见之处一片贫瘠,是佳县山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该村由张家沟和玉家沟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拥有耕地2865亩(其中坝地330亩),林地668亩,全村292户,816人,其中党员43人,常住人口200余人。精准识别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53人,其中,五保户6户6人。贫困人口中,2014-2016年脱贫15户43人,2018年脱贫37户90人,2019年脱贫7户13人,剩余6户6人2020年兜底脱贫。

  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了解村情现状后,樊新春为之揪心,感觉只有充足的阳光是他任职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的最大资源。这里没有优越的资源禀赋,没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没有规模集体经济组织,更没有理想中的美丽山村容貌,有的只是老弱病残和一片贫瘠的土地。为此,樊新春带领工作队成员积极与县、镇政府、村委班子对接,通过走访、调研、讨论,逐步理清了该村扶贫工作思路,提出了“坚持脱贫攻坚与发展到户产业相结合,坚持脱贫攻坚与发展村集体产业相结合,坚持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总体要求,形成了“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种养结合、绿色发展、共同致富”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张家沟村2019-2020年脱贫工作计划》,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种养殖业发展、集体经济培育等重点项目,通过建强基层组织抓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二、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力量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作为第一书记深知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党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激情,党支部的凝聚力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效。为了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战斗堡垒”的突出作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凝聚民心。一是组织党员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打通群众与组织沟通的渠道,当好组织与群众的传声筒,让组织的各项政策在基层能够顺利贯彻和落实。二是研究制定村规民约、优秀党员、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脱贫示范户、卫生模范家庭等方面评选标准,组织召开了贫困户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表彰会议,评选评选出杜爱芳等一批先进典型,有效激发群众尊孝意识,规范村民言行,推动全村民风向好向善,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三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和“四议两公开”,使之成为常态,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脱贫攻坚核心力量。四是在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村两委及在村党员赴延安市革命教育基地梁家河、枣园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担当作为勇争先”的党日和党员政治生日等主题活动,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赴刘家峁等兄弟村党支部进行交流学习,优势互补,相互提升,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党员为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的热情。

  同时,极力争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党支部主任薛耀武带领单位全体党员经常在张家沟村开展讲党课、慰问困难老党员等党日活动。

  三、亲力亲为,俯身为民办实事

  “农民事无小事,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樊新春的口头禅,他对村民了如指掌,能放得下自己是市级单位干部的身份,能亲力亲为俯身为民办实事,能和村民融成一个“家”。即使工作再忙,都不会将任何村民拒之门外,只要有村民找他办事,他都会认真查阅相关政策,为村民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通过走访了解,樊新春发现张家沟村风不良,存在骂仗打架、“死爱面子活受罪!”等现象。樊新春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参与集体公益劳动,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章程张贴进村专题宣传栏,对民风不良的农户入户讲解民风建设的重要性,使得张家沟村民从思想上得到了启发和认识,邻里不和,吵架打架现象不再发生,改变了村里过去的坏风气、坏名声。

  张小东,因交通肇事左腿截肢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张月宝,先天性肌肉萎缩致残,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妻子患有长期慢性病,两户都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层次,他通过细心了解,积极争取,先后解决特殊困难村民9户15人最低生活保障,从不敢有低保到享受低保,从而让他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樊新春通过努力争取,为贫困户牛兴珍、张永东、张锦红、张月红、韩兰英等解决了自来水入户。值得一提的是96岁的张会善老人,孙子张照照请樊新春帮忙为他爷爷审核养老保险,由于老人年老痴呆,不配合审核,经过数次尝试依然失败,老人突然面带愠色,嘴里嘟囔着:“不照了,不照了,麻烦死了,照个相还要磕头了?!”颤颤巍巍地边说边拄起拐杖朝门外走去。就在这时樊新春单膝跪地,点着头,耐心地教老人拍照时姿势,极像给老人磕头。老人终于好像明白了他的用意,不再恼怒,很配合地做着他那极不标准的点头动作。经过十几次的尝试,终于审核通过,他们一家都为樊新春的举动竖起大拇指。

  村里垃圾遍地,塑料袋随风飞扬,樊新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方面积极开展村民讲卫生教育,一方面同扶贫工作队成员“上门服务”,闲暇时间他们就帮助村民打扫院坡卫生。几周后,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自觉开始打扫。现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卫生大扫除,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行为。

  每年春节,樊新春申请帮扶单位市农检中心,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慰问64户贫困户,组织职工慈善捐款3千余元补充张家沟爱心超市物品。此外,经过多方协调,他为贫困户张改琴、张占尚、张占旺、张月信、张来后等争取临时救助3000余元。诸如帮助贫困户申请法律援助、协助聋哑人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代缴养老保险、网上办事、帮助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免费为村民打印和复印各种材料等,小事大事数不甚数。亲力亲为、俯身为民办实事,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做,感化了村民,改变了村风,赢得了张家沟村民的爱戴,也为村民赢得了生活的幸福感!

  四、补齐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张家沟村主要短板是没有支柱性产业,农产品新型经营主体薄弱,仅有的几个合作社也基本成了空壳。张家沟要发展,必须启动运行暂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托政策扶持,补齐发展短板。

  2019年抓住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标准综合体建设契机,樊新春得知榆林市农产品市场流通协会依托扶持政策打造绿色农产品标准集成示范基地,积极主动与协会会长沟通协调,与榆林市榆阳区陕北兄弟杂粮专业合作社达成谷子绿色农产品标准种植购销协议,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榆林市绿色农产品标准集成示范基地创建要求,组织村里谷子种植大户,学习谷子绿色农产品种植标准,创造性的将标准简化成明白卡、宣传挂图等,积极推广到田间地头,不仅提升了谷子产量,而且提高了谷子质量,大大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2019年积极与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沟通,争取榆林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支持,抓住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张家沟村养殖业标准化、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将荣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打造对象,为该基地争取扶持项目资金3万多元,用于基地宣传、追溯体系建设、检测仪器设备购置等(室外标识宣传牌2块,室内牌匾10块、饲草料加工设备3台套、太阳能杀虫灯1台,喷雾器2台)。该项目的实施为实现传统牛羊肉生产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走品牌化发展路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

  五、 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

  针对该村产业结构单一、未成规模、效益低下,和村干部研究决定壮大种养殖规模,确立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组织开展坝堰地扩修、梯田修复、筑坝修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2019年,修筑坝堰地30余亩,投资10万元维修坝堰一处、排洪渠一条,维修坝堰长40米,高3米,宽3米;新挖排洪渠宽1.5米,深1.5米,长400米。二是选购良种、壮大种养殖规模,提高生产率和组织化程度。两年来免费为张家沟村民发放优质谷种(晋谷21)990斤,可种植谷子1100余亩;贫困户种养殖规模逐年壮大,累计兑付产业补助资金达20余万元。三是协调挂靠王家砭王寨光伏发电站的166千瓦光伏扶贫,预计为村集体年收益13万元,建立利益联结和带贫减贫长效机制。四是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经过多方考察调研,为张家沟村协调建设香菇大棚1座,上架1.3万个菌棒。预计出菇2万斤,根据收购协议价预计纯盈利5万元,有效建立带贫易贫长效机制。

  六、 用心倾“筑”,改善人居环境

  面对这片贫瘠的土地,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心一刻也没有停止。樊新春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一年多来,争取资金61万元硬化一条长0.98公里,宽4.5米的村组及村组延伸道路,并修筑挡水墙400米;申请投资9万元改建幸福院一处,改建装修石窑4孔,窑顶防水210平米,水泥硬化大院503平米;利用工作结余经费1.5万元为村办公室和会议室安装空调2台、移动信号辐射塔1座,改善了村干部工作条件,提高工作积极性,解决了张家沟村移动通讯问题;组织为幸福院窑顶安装了安全防护栏,整理、维修办公室照明设施,扩建办公室院落,窑顶过洞彩钢防水等;投资3万元改建村级卫生室一处,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四室分离进行隔断,配备医疗设备,并建立完善的村级卫生室制度;获得帮扶单位市农检中心投资2.15万元,粉刷村委会办公室门面120平米,办公室、幸福院房檐加盖树脂瓦74延米、更换电线线槽30米、墙面喷漆党旗1面、宣传栏1个、宣传标语7块;为非四类对象张义宝泥窑1孔、常建高加固维修2孔、掉泥皮户(箍板、泥窑)92户、担水户14户,村集体水井维修一次。

  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张家沟村2019年以来共计落实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村里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七、任重道远,为小康梦继续前行

  在精准扶贫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樊新春带领驻村工作队,带领张家沟村民在2865亩土地上勇于担当,用智慧、用爱心俯身实干,凭借党的好政策,让这个昔日的山坳坳褪去贫瘠的外衣,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逐步改善。张家沟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佳县贫困县“摘帽”,顺利通过各级考核,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张家沟村也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樊新春将继续带领工作队立足资源禀赋,秉承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脱贫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效,向着张家沟全村村民的小康梦和乡村振兴继续前行!